在哈佛,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景象─在每個期末考開始的前一天半夜十二點整,會有一些大學部的學生聚集在校內,然後一邊裸奔一邊尖叫著跑校園兩圈,以此來迎接第二天的期末考試。

而哈佛大學著名的傳統「夜間集體裸奔活動」又是為了什麼呢?

──那就是如果你連裸奔都不怕了,那麼期末考又算得了什麼?裸奔的傳統因此延續下去,至今仍是哈佛大學的著名活動之一。

尖叫聲響徹哈佛校園

「哈佛裸奔」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之一,英文稱作「Primal Scream」(原始的尖叫),參加者多數是大學部學生(主要是大一),他們會在著名的哈佛校園裡舉行傳統的夜間集體裸奔活動:也就是一絲不掛地一邊尖叫一邊跑校園兩大圈,以放鬆過度緊張的考試神經。

這個活動通常舉辦在溫書假(Reading Period)的最後一晚,也是期末考周即將開始的前一晚。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溫書假之後,學生們為了抒發壓力,這一晚會在宿舍外面集合。

準備參加裸奔的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往起跑點走,他們神態自若,有的穿著睡袍,有的裹著大毛巾,而多數人是光著腳穿著運動鞋。

等到深夜十一點五十分左右,哈佛校園裡著名的哈佛銅像旁一定會擠滿「觀戰」的人群,多數人都拿著相機或攝影機。而二三十個著盛裝的學生樂隊則圍在哈佛銅像前,會有一個穿著蘇格蘭裙裝的學生爬上近兩個人高的哈佛銅像底座,挺胸地站在雕像前,賣力地指揮樂隊演奏激昂的樂曲,為裸奔活動炒熱氣氛。

等到凌晨十二點一到,哨聲一響,參加的男男女女就一絲不掛地從哈佛校園的一頭尖叫著衝了起來,男多女少,一大片肉色的人影快速閃過。參加裸奔的學生都很興奮,雖然一絲不掛,但不少學生還是打扮得很有個性:有些戴黑色禮帽、有些戴墨鏡,手裡還拿著拐杖;也有人看過一個高個子的黑人學生,身上套著一副白色小天使的翅膀,在裸奔中模仿天使的樣子展開雙臂,黑色的皮膚與白色的翅膀特別顯眼。

而不想參加卻又想湊熱鬧的學生們則會聚集在「跑道」的兩旁,飽個眼福,也跟這些參加者一起高聲歡呼。

當裸奔者大叫著狂奔第一圈之後,許多學生開始沒了力氣,速度也慢了下來,少數人開始變成走路。有些學生其實很害羞,但是即使這樣,也會堅持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完全程;更多的學生把哈佛校園當成了伸展台,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。

通常不到二十分鐘,奔放的裸奔隊伍和樂隊就會消失在校園的夜色當中。據說,部分裸奔的學生接下來會到威德納紀念圖書館(Widener Library)去「慰問」正在那裡刻苦用功的同學。

裸奔,不只是為了抒壓

哈佛學生當眾裸奔,通常多數被認為是為了抒壓。

但也有人提出見解,表示哈佛大學的裸奔是七○年代中期一連串的校園學生運動的「遺跡」,因為「崇尚自由」、「反抗傳統」與「挑戰權威」是那個年代校園文化的主流,而「裸奔」正是在那時於北美各校開始流行起來,逐漸發展成一種文化象徵,並與自由、反叛等相連結。

根據記者訪問相關學生的結果,如今參加「Primal Scream」的學生並不全然是為抒壓而來,有些人是為了在大學裡瘋狂一次,使年輕不要留白,留下紀念;有些人純粹是為了挑戰自我,因為裸奔需要非常大的勇氣(因圍觀學生、觀光客及媒體的鏡頭數以百計)。

即便你無法做到像哈佛學子那樣裸奔喊叫,以下舒緩壓力的方法也值得你參考:

▲做事之前,先規劃

做事之前先訂立計劃,如此就能很好地舒解壓力。因為主動做了規劃之後,你就能知道下一步你該怎麼做,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。

當許多事情都需要處理時,我們可以根據其輕重緩急列出一個清單,如此既能有一個全面性的規劃,也能將看起來毫無頭緒的事情逐一分解。除了做起事來能有序不雜亂,「心中有數」還能減少多餘的擔心。

▲跟朋友尋求協助

一旦感到壓力過大的時候,你就應該及時向朋友尋求協助。因為在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,僅僅只是傾訴、吐吐苦水,也能讓你釋放一些壓力,讓心裡覺得舒服。且朋友在聽你傾訴完之後,也許還能提出合理、可行的建議供你參考。

▲從事你的興趣

當我們覺得壓力很大的時候,可以找一件喜歡的事情去做,便能有效地釋放壓力。興趣可以是唱歌、打球,甚至可以是喝酒,不管是什麼,只要不犯法,又能讓你的壓力得到有效的抒發就能加入你的快樂清單。

▲讓你自己放聲大笑

看一部喜劇電影或是看綜藝節目,讓自己笑出來。當一個人發自內心地笑出來時,體內的免疫力也得以增強。而且你會發現,那些煩惱的事情現在看來好像都沒什麼了。

▲把壓力吶喊出來

如果壓力過大,讓你感到無所適從時,你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海邊走走,或是去郊外爬山,你可以試著面對無垠的大海或是空曠的山谷,放心大聲喊出自己的鬱悶。

哈佛輟學生看待工作的三種進程

在人生中,工作始終都是難以放棄的,它不僅是我們賺錢謀生的手段,也是我們普遍接受考驗的領域之一。對很多人來說,工作只是謀生的方法而已,甚至會認為─工作太辛苦了!如果有了錢,我就天天在家休息,或是環遊世界,什麼都不做。但事實上,這種觀點是極不正確的,那是因為你尚未找到工作的意義。

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泰勒‧沙哈爾(TalBen-Shahar)總結了人生的三種工作進程,即是:一是賺錢謀生,二是事業,三是使命。

沙哈爾認為,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,那麼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價值能在其中實現了。「每天上班」這件事,也就變成了「必須」而不是「想」去。而所期盼的,通常除了薪水之外,就是假日與節日。

相反地,如果能將工作當成是自己的事業的話,那麼工作時除了會重視財富的累積之外,還會不斷地關心自己事業的發展,例如權力和聲望等等。

若你能將工作當成自己的「使命」,那麼工作的本身就是你人生的目標了。薪水、職位固然重要,但這時候我們工作是因為我們自己想從事這份工作,工作的動力來自於內心源源不絕的渴望。對這樣的人來說,工作是一種恩典,而不是為他人賣命,或是為了謀生、為了錢。也因此,這樣的人能對工作充滿熱情,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,並進而得到充實感。

現在就將工作當成是你的事業、你的人生使命來做,讓它不僅僅只是你賺錢的手段,而能與你的人生規劃連結起來,那麼你就會覺得自己所從事的是一份多有價值、多有意義的工作,並能徹底改變只為金錢工作的不良態度。

以上文字摘自不是哈佛人也能偷學的8個關鍵特質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哲安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